正文
一、主要目标指标完成情况
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由2015年的1.6件,增长到2019年的3.08件,年均增长23.13%。
二、重点任务完成情况
“十三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市场监管局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扣“五城”目标,围绕“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新型市场监管体制机制基本建成,市场营商环境明显改善,主要目标和任务达到或超过规划进度要求。
(一)培育创业创新主体。积极推进创业创新,允许在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基地(园区)内创新创业企业设立登记时,简化住所登记手续,将众创空间、孵化器企业的营业执照作为其住所经营场所的使用证明。服务“磁湖汇”众创空间建设,开辟入驻企业审批绿色通道,允许入驻企业办理登记注册时,经营地址由传统的行政区划道路编号统一为“磁湖汇众创空间”,提升知名度。
(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近三年湖北省商事环境评估中,黄石评分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实施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改注册资本实缴制为认缴制,取消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推行企业名称自主申报,开展“一址多照”“一照多址”、工位注册、集群注册等多样化改革。推进“先照后证”改革,2016年取消40项前置审批,保留34项前置审批,2017年实现前置审批再削减三分之一、后置审批削减50项目标。推进“多证合一”改革,2015年6月启动“3证合一”,2016年9月、10月分别实行企业“5证合一”和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2018年6月实行“37证合一”。深化“先照后证”改革,采取直接取消审批、告知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4种方式,对534项涉企审批事项分类实施改革。先后实施“三证联办”“一照三码”“一照一码”改革,2016年启动企业“五证合一”和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改革,2017年启动“二十九证合一”改革,实施外资企业“一窗一表”登记备案。推进企业开办改革,2018年起推行企业全程电子化登记,实行企业登记“审核合一、一人通办”,实现企业登记当场办结,2019年设立“企业开办专区”,实行“一窗受理、一表申报、一网通办、一日办结”,企业设立、公章刻制、发票申领、社保登记、银行开户5个环节1日办结,2020年实行“210”标准,实现一表申请、一窗发放2个环节、1个工作日办结、零费用(免费赠送一套三枚公章)。 推行登记注册“同城通办”“局所同办”,外资企业委托县(市)局登记,银行网点无偿代办登记服务,方便市场主体就近办理登记注册。开展简易注销改革,2016年提请政府出台《黄石市企业注销登记简易程序暂行办法》,2017年全省率先开展个体工商户简易注销试点,出台《黄石市个体工商户简易注销登记暂行办法》。“十三五”期间,通过简易注销方式退出市场的主体累计45670户,占注销数量的43.55%。
(三)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实施大众创业促进、小微企业成长、重点企业培优“三项工程”,开展“双千”服务,引导支持企业开展网络经营活动,“十三五”以来市场主体增长46678户,注册资本增长1755.25亿元;2020年6月底总量分别为226606户和3380.76亿元。市政府建立全市“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公平竞争审查、查处取缔无照经营、虚假违法广告整治、打击传销等联席会议制度,出台《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实施意见》《贯彻落实国务院“十三五”市场监管规划》《黄石市市场监管领域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实施办法》等文件,起草省内首个“双随机一公开”地方标准。报请市委深改委审议印发《关于对市场主体轻微违法行为实施审慎包容监管的意见》,对8个方面69项轻微违法行为实行减免处罚。推进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归集共享,目前平台注册部门243个,注册用户1641人,数据归集总数250.9万条,其中112个部门下载工商信息178845条,69个部门许可数据56301条,46个部门归集行政处罚数据2207条,归集协同交换信息986条,归集抽查检查信息24816条。支持309户经营异常名录企业、7家被实施行政处罚企业在自主履行相关义务、进行信用承诺后修复信用。
(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市委市政府印发《黄石市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建设质量强市实施方案》,大力开展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实施“六六八”工程,黄石市通过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省级预验收(全省只有武汉、宜昌、黄石3家),大冶市通过“湖北省质量强省示范市”验收。4家企业荣登“2019中国品牌价值评价榜单”(劲牌、新冶钢、东贝、新兴管业),中国名牌产品5个(劲牌保健酒、登峰牌高效节能换热器、东贝牌制冷压缩器、大江牌阴极铜、HSDY牌数控机床,全省49个),地理标志产品2个(阳新富川山茶油、阳新屯鸟),湖北名牌产品110个,省级以上品牌企业产值占规上企业总产值49.8%。强检计量器具约4万台。全市工业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制修订225项,创建国家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11、湖北省标准化试点项目19个。检验检测机构达到62家。强制性产品获证组织51家、证书752张,质量管理体系获证组织499家、证书529张,环境管理体系获证组织255家、证书262张,职业健康管理体系获证组织225家、证书228张。实施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培育工程、规上企业专利“扫零”工程、“面对面”知识产权服务工程,出台《关于加快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黄石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认定管理办法》《黄石市专利权质押贷款贴息实施办法》《关于实施商标战略促进经济跨越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十三五”以来,全市新增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8家,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件、地理标志商标6件、地理标志产品1件,新获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湖北省专利金奖、银奖各1项,获得湖北省高价值专利大赛金奖1项、银奖2项,专利申请量由2015年3416件增长到2019年5029件,年均增长11.80%,商标申请量由2015年1198件增长到2019年3995件,年均增长58.37%,专利授权量由2015年1116件增长到2019年2960件,年均增长41.31%,商标注册量由2015年1029件增长到2019年2843件,年均增长44.07%,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由2015年1.6件增长到2019年3.08件,年均增长23.13%,2016-2019年全市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1件。开展知识产权执法专项行动,实施知识产权海外护航工程,“十三五”时期全市立案查处涉嫌假冒专利案件及专利标注不规范案件453件,办理商标侵权和假冒伪劣案件637件,成功调处专利侵权纠纷案件14件,劲牌、东贝、武汉武药、三丰智能、远大生科、远大富驰等6家企业被定为湖北省重点企业知识产权海外护航工程试点企业。66家企业通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认证,4件地理标志商标荣获湖北省首届地理标志大会暨品牌培育创新大赛优秀奖。组建黄石市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高校运营(武汉)试点平台——黄石转化基地。湖北师范大学、湖北理工学院、湖北工程职业学院入选湖北省高校院所知识产权推进工程,湖北省知识产权培训(黄石)基地落户湖北理工学院,6所学校被定为湖北省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学校,磁湖汇众创空间、黄石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4家单位被确定为湖北省知识产权双创服务基地。引进知识产权服务机构5家。黄石市知识产权局被评为全国知识产权系统人才工作先进集体,湖北省知识产权远程教育平台——黄石分站被评为中国知识产权远程教育优秀分站,湖北省知识产权培训(黄石)基地被评为优秀培训基地。
(五)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严格把好企业登记注册关,扶持绿色环保产业发展,对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准入严格把关。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五小”企业整治,对不符合环保政策的污染企业,依法配合做好关停工作,营造绿色生态,实现绿色发展。
(六)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对照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四个最严”要求,大力实施食品药品安全战略,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市政府出台《关于落实食品安全党政同责的实施意见》《黄石市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制定《黄石市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考核评价实施办法》,将食品安全纳入地方党委政府目标考核、党政领导干部年度考核范围,党政同责、部门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的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基本建立。大力支持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建设,着力打造长江中游区域性检验检测中心,探索建立以省食药检两院为龙头,以市食药检测中心为骨干,以大冶市和阳新县综合检测中心为基本,以快检室、快检车、快检箱为补充的食药检测体系。制定食品安全地方和企业标准,出台食品行业管理规范、标准6部,二氧化硫残留量快检方法纳入国家级食品快检标准,黄石港饼、太子豆腐申报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养心葡萄生产规程和新冠食用菌生产标准被认定为湖北农业地方标准,在全省率先出台《黄石市食品小作坊禁止生产加工目录(试行)》《黄石市小餐饮经营许可审查细则(试行)》等制度。“十三五”以来,全市食品生产经营户总量达到2.6万家,大中型食用农产品种植养殖经营户总量达到2064家,省级以上“三园一场”47个。
(七)推行安全生产监管。突出特种设备安全,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电梯质量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发挥特种设备安全专业委员会作用,加快推进特种设备重大隐患“一单四制”制度,创建落实特种设备安全主体责任标准化试点,加快建立液化石油气气瓶信息化管理系统,试点推广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推广电梯多元投保模式。目前全市注册特种设备约2.2万台,压力管道1100余公里,气瓶20万只。
三、主要问题及实施建议
“放管服”改革的核心是“宽进”和“严管”,只有将“两个轮子”都做“圆”,才能保证改革成功。目前在“宽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事中事后监管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形成信用约束、协同监管、社会共治的新型市场监管体系等方面任重道远。从我市情况来看,虽然已经建立市场协同监管联席会议制度,相关职能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基本形成,但在涉企信息归集、信息互联共享、社会共治机制、信用联合惩戒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市场主体信用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失信问题依然存在。
下一步,始终坚持改革思维,立足市场监管部门职能,聚焦“放管服”改革,把各项改革措施抓细抓实,继续实施质量强市战略,不断完善监管机制,促进市场主体增量提质,确保“十三五”规划圆满完成和“十四五”规划科学实施,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
(一)推动营商环境建设。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加快推进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持续深化企业准入、企业注销制度改革,优化行政审批服务,降低投资创业的制度性成本,优化创业创新市场环境,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力争“十四五”末全市市场主体总量突破30万。
(二)实施质量强市战略。以“打造黄石标准、铸就黄石品牌、树立黄石信誉、提升黄石质量”为抓手,全面推动各行各业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建设“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经济发展高质量、人民生活高质量”的质量型经济发展“黄石模式”。贯彻落实《黄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深入实施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工程、重点企业知识产权海外护航工程、知识产权运用示范工程“三大工程”,推进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
(三)实施食品安全战略。遵循“四个最严”要求,坚持集约发展、市场导向、创新驱动、质量安全的发展原则,以提升行业综合竞争力为核心,以保障食品安全和行业发展为目标,加快我市食品加工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力争到2025年,建立完善食品安全预防为主体系、风险管理体系、全程控制体系、社会共治体系、制度规范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等“六大体系”,推进食品加工产业集群集约化、品牌化、信息化、生态化,确保不发生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
(四)完善市场监管机制。围绕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监管有力的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健全企业信用监管机制,建立权威高效的市场监管体制机制,形成统一规范、权责明确、公正高效、法治保障的市场监管和反垄断执法体系。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发挥领导小组作用,推广应用湖北省“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平台,不断完善“一单两库一细则”,科学制定抽查工作计划表,稳步推进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力争“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完善信息归集应用和联合激励惩戒机制,协同实施信用评价、联合激励惩戒。